轉帖|行業資訊|編輯:陳俊吉|2016-05-10 09:43:31.000|閱讀 809 次
概述:互聯網對于醫療行業帶來的增量空間在于連接和智能。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第一階段已經解決連接“信息”,成熟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互聯網廣告和搜索。互聯網發展的第二階段需要連接醫療數據,在醫療大數據的互通互聯下,通過智能化手段有效配置醫療行業六大要素方,面對醫藥、保險行業、個人健康三大萬億級市場打造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。
# 界面/圖表報表/文檔/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>>
相關鏈接:
通過上文對于的分析,我們已確定其潛在的市場空間巨大。但是到底是什么阻礙了目前互通互聯和商業化開發呢?為了研究清楚這個問題,我們首先需要明確醫療大數據的四個權:所有權、管理權、控制權和運營權。醫療數據的所有權在于患者個人,但是單個用戶的數據其實是沒有價值的,只有形成大數據后,才有真正的商業價值。醫療大數據的管理權在政府,政府為了更好的管理,很想解放數據孤島,使數據互通互聯,但是他對醫療大數據并沒有控制力。醫療大數據的控制權在醫院,隨著院內集成平臺的建設,醫院已經掌握大數據資源,但在現有的利益分配體制下,醫院很難有動力真正向社會開放醫療大數據。
醫療大數據的運營權在第三方機構,雖然這些機構能夠接觸到數據,但沒有政府的支持和醫院的配合,也很難進行商業化開發。歸根到底,我們認為,在現有的醫療利益分配體制(以藥養醫)下,醫院若開放數據,必然會導致患者分流和透明度增加,從而影響醫院和醫生的收入。所以解放醫療大數據的核心是通過醫改破除以藥養醫。
圖表 26: “ 以藥養醫” 是醫療大數據的枷鎖
3.1 以藥養醫, 現實的醫療困境
我們認為,以藥養醫的利益分配機制造成了現在嚴重的醫療困境,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:醫患關系緊張; 看病難且貴; 醫保基金支出大幅增長;醫療服務價格低下、醫生價值難以體現。
圖表 27: 每年暴力傷醫事件上升趨勢
圖表 28: 醫保基金支出增長超過收入增長
圖表 29:醫院藥品收入持續增長
以藥養醫下的利益分配機制,對醫療行業的各大要素都帶來價值毀滅,直接或間接造成藥企藥價虛高,醫院多開藥,醫生開貴藥,醫療費用上漲,患者看病貴,醫保負擔重的結果。所以我們認為, 醫改的核心就是破除以藥養醫。
圖表 30: 醫改核心就是破除以藥養醫
3.2 醫改的本質就是三醫聯動下破除以藥養醫
認識到問題是容易的,解決問題是困難的。這句話同樣可以形容在醫療行業。歸根到底有兩點原因: 1)醫療行業的參與要素方很多,各自關系復雜; 2)以藥養醫形成的 20 多年里,造就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,阻礙改革的推進。如要醫改成功,首先得理順各方關系,然后通過行政手段打破既得利益分配。如下圖所示,我國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可以分為預防和治療兩大子體系,其中治療體系是主體。
預防體系內包括: 專業預防組織和基層預防組織。
治療體系內包括: 醫療保障體系、醫療服務體系、藥品保障體系。
所以我們認為,醫改成功的前提是必須在三醫聯動下推進。
圖表 31: 中國醫療衛生體系是復雜的組織體
3.2.1 改革醫療即公立
我國提供醫療服務的組織很多,有疾控中心、婦幼保健這樣的專業預防組織,有社區衛生中心、村衛生所這樣的基層預防組織,也有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這樣的醫療服務機構。 但醫療體系的計劃經濟特征十分明顯,醫療資源集中供給在公立醫院,其行政性又嚴重影響醫療資源的市場化供給。
圖表 32:公立醫院是醫療體系的核心
《中國民營醫院發展報告 2015》中顯示, 2013 年我國公立醫院床位數達 386 萬張,占比達到 85%,而民營醫院床位數僅為 71 萬張。公立醫院診療人次為 25.55 億人次,占比接近 90%,而民營醫院僅為2.87 億人次。可以看到公立醫院在醫療行業的供給側,占據集中且強勢地位, 改革醫療核心就是改革公立醫院。
圖表 33: 公立醫院床位數占比達到 85% 圖表 34: 公立醫院診療人次占比接近 90%
公立醫院改革的困難在于兩點:
1)監管權力分散;
2)醫院逐利性。
造成改革過程中,各方互相推諉,相關政策很難落實。
監管權力分散: 公立醫院多頭領導,不僅包括衛計委、人社部、發改委、財政部、 食品藥品監管局,還包括一些大學。缺乏有效的監管, 使公立醫院、院長在舊的利益分配機制下很難主動去推進改革。
醫院逐利性: 醫院逐利性源于計劃經濟轉市場經濟的九十年代,在缺乏財政支持的情況下,醫院開始自負盈虧,產生了藥品加成制度,而經過 20 多年的沉淀,醫院和醫生成為以藥養醫下利益分配的一環,很難有動力去推進改革,甚至會反對改革。
圖表 35: 公立醫院改革兩大困境
3.2.2 改革醫保,統一是關鍵
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主要分為三塊,城鎮職工、城鎮居民和新農合,輔以商業健康險,社會醫療救助、民政醫療救助、工會醫療互助等。當前醫保最大的問題是不統一,包括監管機構不一致(新農合歸口衛計委,城鎮職工和居民歸口人社部)、報銷目錄不一致、繳費標準不一致、報銷比例不一致, 嚴重阻礙醫改的推進。所以改革醫保的關鍵是統一買單方。
圖表 36: 改革醫保的關鍵是統一“買單方”
3.2.3 改革醫藥,渠道浪費是毒瘤
由于醫療行業和藥品的特殊性,醫藥行業的渠道變革是最為緩慢的。 從下圖可以看到,醫藥渠道的市場規模是藥品市場規模的 4 倍,里面包含大量的尋租環節,也是以藥養醫的關鍵。借鑒其他行業的渠道變革,有兩條路徑:
1)市場化手段:電商沖擊,但醫藥電商必須等待電子處方放開;
2)行政化手段:如醫改,強制破冰。
圖表 37: 終端藥價是藥品出廠價的 5 倍 圖表 38: 2014 年醫藥流通市場規模達 1.24 萬
結合醫療、醫保、醫藥的現實困境和改革方向判斷,我們歸納整理了三醫聯動下,醫改的大體方向,但根據每個城市區域的不同,還應進行個性化調整。
圖表 39: 醫改大方向:區域統一醫管平臺下的三醫聯動
3.3 醫改不斷推進,或將超預期
我國的新醫改從 2009 年開始推進,通過對每年的醫改政策進行梳理, 我們認為前期的醫改政策主要集中在提高醫保覆蓋、以及試點改革方向上,成敗兼具,為后期推出綜合性的醫改方案奠定基礎。
圖表 40: 2009 年開始啟動新醫改
其中分別在 2010 年、 2014 年、 2015 年逐步推進了醫改百城試點,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第一、第二批醫改試點城市。 在經過了充分試點后, 2016 年醫改方案將擴大到 200 個地級市的醫改。
圖表 41: 2010 年第一批醫改 16 家試點城市
在 2010 年第一批 16 個試點城市方案中,我們看到株洲市和寶雞市力圖推進醫藥價格改革,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,可見醫藥行業長期形成的利益分配機制是重大的阻力。通過對醫療產業的調研,我們發現市場對于改革存在兩種爭議:
1)行政讓位于市場,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匹配行業的供需,政府隨后進行監管;
2)先通過行政的手段打破以藥養醫的利益分配機制,再引入市場化的手段增強市場活力,匹配供需。
在“一管就死、一放就亂”的社會現狀面前,我們更傾向于選擇第二種方案。因為醫療行業承擔了社會穩定,公益保障的角色,行政化將最大幅度保障底層居民的醫療需求。宿遷醫改始于 2000 年,是市場化醫改方案的典型代表,政府全面推出公立醫院運營,充分引入社會資本,推行近 10 年,造成患者“看病貴”的問題愈發嚴重,最終不得不推到重來。
圖表 42: 市場化醫改案例:宿遷醫改
三明醫改始于 2012 年, 是政府主導的綜合性的醫改方案。市政府成立醫管中心統一管理,三醫聯動,每個細分領域都有配套政策支持,從根本上切斷以藥養醫的利益鏈條。面對藥品價格下降,醫院和醫生收入下降的問題,通過財政托底,重構醫院和醫生的考核體系進行過渡,最終將引入市場化力量。面對藥企品種減少,醫管中心建立審核委員會,綜合評估藥品性價比,并試圖與其他地區聯合招標提升議力。我們認為,三明的醫改方案從短期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其精髓和方法論是可復制的,有助于全國醫改的全面推進。
圖表 43: 行政化醫改案例:三明醫改
3.4 三明醫改剖析:才剛上路
三明醫改經過 4 年時間,使醫院、患者、醫藥、醫保、醫生端均得到一定改善。但我們認為, 這只是開始,行政的手段不能解決所有問題。下一階段醫改的核心將放: 1) 通過動態糾錯能力將醫改過程中的不合理問題(例如一些死板的操作制度)解決; 2) 引入市場化手段,更好地去匹配醫療市場的供需結構。政府退回到建立制度、監管保障的角色。
3.4.1 醫保端:職工醫保統籌扭虧為盈
三明醫改的推動力就是醫保結構不斷惡化,在繳費人數不斷減少、退休人員增加、贍養比不斷下降的情況下,經過 3 年醫改, 職工醫保由改革前超支 2.1 億元到結余 0.86 億元,職工次均住院費用從0.66 萬元下降到了 0.52 萬元,醫保結構顯著好轉。
圖表 44: 職工醫保超支 2.1 億元到結余 0.86 億元 圖表 45: 職工次均住院費用下降幅度達到了 20%
3.4.2 醫院端:醫務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
通過重建科學的考核考評體系,全面執行院長年薪制和醫生年薪制,調整醫療服務價格,使醫院的利益與藥品隔絕,更專注與醫療本身。 通過 3 年的醫改試點, 使醫院醫務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。
圖表 46: 醫務性收入占比從 39.92%增加到了 63.06%
2014 年轉外就醫人次占比相比于 2011 年下降了 3.11%, 2014 年轉外就醫基金占比相比 2011 年下降了 0.73%。 同時在 2010 年到 2014年期間,醫療人才凈流入 844 人。
圖表 47: 轉外就醫情況減少 圖表 48: 2010-2014 年人才共凈流入 844 人
3.4.3 患者端:住院和藥品費用雙降
對于患者來說,看病難和看病貴是需要分開解決的問題。醫改所能帶來的是適度解決看病貴的問題,看病難的問題需要引入市場化力量,增加醫療供給才能完成。從 2014 年三明患者報銷比例來看,城鎮職工、城鎮居民和新農合報銷比例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。
圖表 49: 2014 年三明患者報銷比例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
從 2015 年福建省全省各級公立醫院次均費用情況表可以看到,三明的次均費用是全省最低,其中主要是因為藥品費顯著低于全省各市。
圖表 50: 三明市住院和藥品費用雙降
3.4.4 醫生端:收入較 2011 年增長超過 100%
通過引入合理的考核機制以及財政補貼的方式,醫生的陽光化收入顯著提升。新的考核方案中, 考核與藥品、耗材銷售額和檢查、化驗收入額脫鉤,從而有效遏制醫院大處方大檢查,降低了醫療費用支出水平;
獲得患者看病費用下降和醫保基金支出降低的雙重效果; 與醫務性收入、院長考核結果掛鉤,倒逼醫院完善考核評價體系。同時通過年薪制薪酬體系保障醫生收入。
圖表 51: 15 年醫院工資總額較 11 年增加了 135% 圖表 52: 15 年醫生平均工資較 11 年增加了 111%
3.4.5 醫藥端:藥品價格大幅下降
三明的醫藥招標采購系統是變化最大的領域。通過實施藥品和耗材零加成,切斷醫院“以藥補醫”鏈條。對重點藥品進行監控: 建立黑名單制度; 簽訂廉潔行醫承諾書;建立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院長負責制。
實行限價采購: 全市范圍內醫療機構用藥限價采購。
實行醫用耗材(檢驗試劑)聯合限價采購:建立醫用耗材(檢驗試劑)專家庫; 做好臨床使用耗材數據采集; 開展醫用耗材(試劑)聯合限價采購。
通過三年的醫改試點,基藥和非基藥的采購價格均巨幅下降。
圖表 53: 基藥采購價格大幅下降 圖表 54: 非基藥采購價格大幅下降
新的采購機制實行“兩票制”:藥企到醫院,醫院到患者過程中各開一次增值稅發票。保證藥品可溯源和藥價真實。實行一品兩規:一個品種兩個規格, 防止醫生在同樣的藥品下選擇有回扣的品種,造成數量和價格上的雙重疊加浪費經銷商墊款由財政先預支。
圖表 55:“兩票制+一品兩規”采購機制 圖表 56: 三明 22 家公立醫院醫藥收入增長率對比
詳情請咨詢“”!
客服熱線:023-66090381
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,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。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,但請務必注明出處、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,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@fc6vi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