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帖|其它|編輯:郝浩|2011-01-27 13:25:08.000|閱讀 2186 次
概述:條碼技術最早產生在風聲鶴唳的二十年代,誕生于Westinghouse的實驗室里。一位名叫John Kermode性格古怪的發明家“異想天開”地想對郵政單據實現自動分檢,那時候對電子技術應用方面的每一個設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。 條碼是由一組按一定編碼規則排列的條、空符號,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、數字及符號組成的信息。條碼系統是由條碼符號設計、制作及掃描閱讀組成的自動識別系統。
# 界面/圖表報表/文檔/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>>
條形碼的起源
條碼技術最早產生在風聲鶴唳的二十年代,誕生于Westinghouse的實驗室里。一位名叫John Kermode性格古怪的發明家“異想天開”地想對郵政單據實現自動分檢,那時候對電子技術應用方面的每一個設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。
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條碼標記,條碼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,就象今天的郵政編碼。為此Kermode發明了最早的條碼標識,設計方案非常的簡單 (注:這種方法稱為模塊比較法),即一個“條”表示數字“1”,二個“條”表示數字“2”,以次類推。然后,他又發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組成的條碼識讀設備: 一個掃描器(能夠發射光并接收反射光);一個測定反射信號條和空的方法,即邊緣定位線圈;和使用測定結果的方法,即譯碼器。
Kermode的掃描器利用當時新發明的光電池來收集反射光。“空”反射回來的是強信號,“條”反射回來的是弱信號。與當今高速度的電子元氣件應用不 同的是,Kermode利用磁性線圈來測定“條”和“空”。就象一個小孩將電線與電池連接再繞在一顆釘子上來夾紙。Kermode用一個帶鐵芯的線圈在接 收到“空”的信號的時候吸引一個開關,在接收到“條”的信號的時候,釋放開關并接通電路。因此,最早的條碼閱讀器噪音很大。開關由一系列的繼電器控制, “開”和“關”由打印在信封上“條”的數量決定。通過這種方法,條碼符號直接對信件進行分檢。
此后不久, Kermode的合作者Douglas Young,在Kermode碼的基礎上作了些改進。 Kermode碼所包含的信息量相當的低,并且很難編出十個以上的不同代碼。而Young碼使用更少的條,但是利用條之間空的尺寸變化,就象今天的UPC 條碼符號使用四個不同的條空尺寸。新的條碼符號可在同樣大小的空間對一百個不同的地區進行編碼,而Kermode碼只能對十個不同的地區進行編碼。
直到1949年的專利文獻中才第一次有了Norm Woodland和Bernard Silver發明的全方位條碼符號的記載,在這之前的專利文獻中始終沒有條碼技術的記錄,也沒有投入實際應用的先例。Norm Woodland和Bemard Silver的想法是利用Kermode和YOung的垂直的“條”和“空”,并使之彎曲成環狀,非常象射箭的靶子。這樣掃描器通過掃描圖形的中心,能夠對條碼符號解碼,不管條碼符號方向的朝向。
在利用這項專利技術對其進行不斷改進的過程中,一位科幻小說作家Isaac-Azimov在他的“裸露的太陽”一書中講述了使用信息編碼的新方法實現 自動識別的事例。那時人們覺得此書中的條碼符號看上去象是一個方格子的棋盤,但是今天的條碼專業人士馬上會意識到這是一個二維矩陣條碼符號。雖然此條碼符 號沒有方向、定位和定時,但很顯然它表示的是高信息密度的數字編碼。
直到1970年Iterface Mechanisms公司開發出“二維碼”之后,才有了價格適于銷售的二維矩陣條碼的打印和識讀設備。那時二維矩陣條碼用于報社排版過程的自動化。二維矩 陣條碼印在紙帶上,由今天的一維CCD掃描器掃描識讀。CCD發出的光照在紙帶上,每個光電池對準紙帶的不同區域。每個光電池根據紙帶上印刷條碼與否輸出 不同的圖案,組合產生一個高密度信息圖案。用這種方法可在相同大小的空間打印上一個單一的字符,作為早期Kermode碼之中的一個單一的條。定時信息也 包括在內,所以整個過程是合理的。當第一個系統進入市場后,包括打印和識讀設備在內的全套設備大約要5000美元。
此后不久,隨著LED(發光二極管)、微處理器和激光二極管的不斷發展,迎來了新的標識符號(象征學)和其應用的大爆炸,人們稱之為“條碼工業”。今 天很少能找到沒有直接接觸過即快又準的條碼技術的公司或個人。由于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進步與發展非常迅速,并且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應用領域被開發,用不了多 久條碼就會象燈泡和半導體收音機一樣普及,將會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加輕松和方便。
條碼是由一組按一定編碼規則排列的條、空符號,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、數字及符號組成的信息。條碼系統是由條碼符號設計、制作及掃描閱讀組成的自動識別系統。
條形碼的發展歷史
* 1949年美國人喬·伍德蘭德(Joe Wood Land)和伯尼·西爾沃(Berny Silver)申請了用于食品自動識別領域的環形條形碼(公牛眼)
* 1963年在1963年10月號《控制工程》雜志上刊登了描述各種條形碼技術的文章。
* 1967年美國辛辛那提的一家超市首先使用條形碼掃描器。
* 1969年比利時郵政業采用用熒光條形碼表示信函投遞點的郵政編碼。
* 1970年美國成立UCC;美國郵政局采用長短形條形碼表示信函的郵政編碼。
* 1971年歐洲的一些圖書館采用Plessey碼。
* 1972年美國人蒙那奇·馬金(Monarch Marking)研制出庫德巴碼,同年交叉25碼被開發出來。
* 1973年美國統一編碼協會(簡稱UCC)在IBM公司的條碼系統基礎上建立了UPC碼系統,并且實現了該碼制標準化。
* 1974年美國Intermec公司的戴維·阿利爾(Davide·Allair)博士研制出39碼。
* 1977年歐洲共同體在UPC-A碼基礎上制定出歐洲物品編碼EAN-13碼和EAN-8碼,簽署了“歐洲商品編碼”(European Article Number,簡稱EAN)協議備忘錄,并成立了歐洲物品編碼協會。
* 1978年日本在EAN的基礎上開發出JAN碼。
* 1980年美國國防部采納39碼作為軍事編碼。
* 1981年歐洲物品編碼協會改組為國際物品編碼協會(IAN);實現自動識別的條形碼譯碼技術;128碼被推薦使用。
* 1982年手持式激光條形碼掃描器實用化;美國軍用標準military標準1189被采納;93碼開始使用。
* 1983年美國制定了ANSI標準MH10.8M,包括交叉25碼、39碼和庫德巴碼。
* 1987年美國人David Allairs博士提出49碼。
* 1988年可見激光二極管研制成功;美國的Ted Willians提出適合激光系統識讀的16K碼。
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,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。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,但請務必注明出處、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,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@fc6vip.cn
文章轉載自:網絡轉載